美国新能源起飞,得靠韩国“加电”?


来源:物联传媒   时间:2021-06-02 11:46:13


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中一直比较拉垮的美国,近来很有起势的意思。其中有两件事,尤其瞩目。

一是福特F150电动版发布前,一贯被怀疑身体不佳、腿脚不灵的拜登,不辞辛劳造访福特总部,还在特勤人员护卫下,来了出老汉飙车,亲身带盐。

F150电动版不负众望,发布后两天内拿下超过4万订单,隐有爆款之相。

二是文在寅率韩国四大财团访美,疯狂“撒币”,其中超过一半撒向了电动车和动力电池,令拜登政府大悦。新能源也难得在地缘政治中享受了一回高光时刻。

再加上拜登政府卖力推销的1740亿美金电动车扶持计划,参考中、欧两地经验,稳稳的起飞节奏。

新能源“第三极”崛起

说美国新能源拉垮,本来不太合适。

毕竟,特斯拉引领全球,老牌车企通用、福特储备深厚,硅谷还在自动驾驶的最前沿,美股更是滋养了包括“蔚小理”在内众多初创车企。

但论新能源体量,美国确实不太够看。全球车市的三级——中美欧之中,中国靠强补贴+大基建,规模上早早领先。欧洲在补贴和排放政策刺激下,去年市场翻了超过一番,赶超中国。2020年,中欧合计,占去全球超过80%的新能源销量。

相比之下,美国份额只有10%。

计算新能源渗透率的话,美国市场只有2%,甚至低于全球4%的平均水平。这其中,特斯拉一家占了超60%的销量,按纯电计算更是超过80%,绝对主宰。

美国市场不待见新能源,有地理(幅员辽阔)、资源(页岩革命后油气富足)、汽车文化(钟爱大排量油车)等客观因素,但政策上不给力也是一大原因。尤其特朗普执政期间,支持化石能源但对新能源爱睬不理,排放政策上更是连开倒车。

拜登上台后拨乱反正,拥抱新能源,扶持电动车。力推的1740亿美金“大礼包”中,不仅有1000亿的消费退税和150亿的基建费用,还有总额450亿的电动校车、公交车拨款。指向很明确,多管齐下,尽快把市场撑起来。

从中、欧经验看,一旦计划获批实施,刺激效应将十分可观。

福特F150电动版,来的正是时候。

眼下,特斯拉虽然独撑市场,但辐射范围局限在东、西海岸。美国的广袤腹地,多半还是新能源荒漠。F150类比五菱宏光的国民车地位,配上补贴和充电基建,对普通美国家庭的吸引力不小。再加上通用悍马EV、特斯拉Cybertruck等本土车型也将先后入市,美国的新能源版图有望重塑。

赶上中欧不太好说,但预计拜登任内,美国新能源体量将明显壮大,起码能拉近和中欧的距离,成个掎角之势。

韩系电池丰收在即

不过,和欧洲情况相近,美国新能源起飞,也有一大隐患——动力电池。

全球动力电池市场,基本为中日韩统治,三国2020年出货量全球占比超过90%。在美国市场,除特斯拉和松下长期绑定,其它电池来源几乎被韩系三大厂商LG,三星SDI和SKI垄断。目前,三家在美国均设有工厂,为除特斯拉外的所有车企倚重。

高依赖意味着高风险。去年,因动力电池起火风险,福特、通用的新能源车型先后发生大规模召回,给两家“挖坑”的分别是三星SDI和LG。但为了供应链稳定,两起事件最后都低调处理,不像同样遭遇召回的现代,公开就召回成本和LG明算账。

LG和SKI的诉讼纠纷,一度也令拜登政府十分头疼。2019年4月,LG在美国一纸诉状,控告SKI窃取商业机密。今年2月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(ITC)做出有利LG的判决,SKI面临长达10年的进口禁令。后者威胁,将把电池业务撤出美国市场。被将了一军的拜登政府苦苦斡旋,最终让SKI赔钱了事。

只是,韩系厂商再不省心,美国只能姑且受着。中日韩之间,日系厂商因为规模和技术路线问题,贡献有限。至于中国,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,基本没有可能。在福特总部讲话时,拜登已将中国设为新能源上的假想敌,称“全球80%的动力电池在中国生产”(真实性存疑),号召“不能让中国赢”。

这种情形下,与韩系深度绑定,成了最佳选择。此前,通用已与LG成立合资公司Ultium Cells,生产电芯。F150电动版发布次日,福特宣布与SKI达成合资协议,生产名为IonBoost的新型电池。

几天之后,文在寅访美期间,LG和SK合计签下140亿电池投资大单,现代则计划投资超70亿,用于在美国打造新能源产品和充电基建,让拜登政府喜上眉梢。

“撒币”的韩系厂商们,也是满心欢喜。本来,既要应付中国企业的竞争,又要警惕欧洲车企自产电池的冲动,已经压力不小。如今揽下尚属洼地的美国市场,未来收成和市场地位,无疑大有保障。

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

美韩在新能源产业上亲密互动,外界很难不把中国联系进来。

中美竞争的主题,已经泛化,无处不在。拜登为推销电动车扶持政策,不惜“捧杀”,称中国新能源全球第一,美国大幅落后,进而呼吁“不能让中国赢”。基本逻辑,和渲染中国军力来增加国防预算,没什么不同。而且,言犹在耳,立即与韩国连连布局。被不少媒体解读为“联手制衡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”,并不奇怪。

这类解读,既是忧心,也是警醒,没太大毛病,却多少有点杞人忧天。

中国新能源产业,目前还是内循环为主。有最大、最有活力的市场,有政策扶持,有完整产业链,能不能崛起,或者说,能在多大程度上崛起,大半要看自己造化。被卡脖子的风险,不能说完全没有,但起码在电池上不会。

往深了说,杞人忧天之外,可能还有点自抬身价。

去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,中国企业多有入围,且在前十中占去大半,但多数立足国内。真论全球供应能力,恐怕只有宁德时代和远景AESC。其中,后者原属日产,被远景集团收购后,才姓了中。

宁德时代的战略重心在欧洲。前年开始向大众、PSA、宝马海外工厂批量出口电池,建设中的德国工厂也将在明年投产。但在美国,2018年底成立分公司后,除了储能业务上偶有斩获,基本没动静。

这种情况下,美国有心遏制,怕也找不到什么机会。

当然,对多数企业来说,国内有市场,电池外供便不是非做不可。但能出海供应全球车企,起码说明在技术、质量、供应能力甚至政策合规上,有能力满足更严苛的标准。不能被拜登灌了“迷魂汤”之后,真以为中国动力电池已经天下第一。不说别的,即便目前,电池专利储备上,日韩德企业仍然遥遥领先,而中国企业通常都在十名开外。

所以,像国内许多行业一样,大而不强的毛病,电池行业也有。眼下,国内电池产能已达270GWh,是2020年全球总装机量的两倍,但多数聚集在低端。高端优质产能,反而供应不足。换句话说,国内市场还没闹明白,向外转移产能,没太大说服力。
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中国电池企业真想走出去,还得先练就硬实力。在那之前,操心什么地缘政治问题,都是多余。

  版权及免责声明: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,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“物联之家 - 物联观察新视角,国内领先科技门户”,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。凡转载文章,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。

延伸阅读

最新文章

新能源又要飚?蔚来、小鹏“卖爆”了,万亿巨头也传来重磅消息 新能源又要飚?蔚来、小鹏“卖爆”了,万亿巨头也传来重磅消息

精彩推荐

产业新闻

美国新能源起飞,得靠韩国“加电”? 美国新能源起飞,得靠韩国“加电”?

热门推荐

版权所有:物联之家 - 物联观察新视角,国内领先科技门户